中共宣城市委宣传部  宣城文明办  主办
【安徽日报】乡村善治 村民“唱主角”
发表时间:2021-04-28来源:宣城文明网

  乡村振兴重在“治理有效”。激发农民群众主体意识,搭建议事先行协商平台,不断完善“人人参与”工作机制,宁国市的探索实践,入选全国第二批乡村治理典型案例。

王艺林/绘

  有事先商量 源头解纠纷 

  4月20日,记者来到宁国市港口镇山门村“民主协商议事厅”,墙上“民主协商,和谐共治”8个大字鲜红夺目。议事厅内,村干部、党员、乡贤代表、相关村民等围坐在一起,一场关于“征地铺设自来水管”的协商会正在进行。

  今年,港口镇自来水厂升级改造,山门村打算借此机会引入自来水管道,让村里通上自来水。铺设自来水管道需要征用土地,但是部分沿线村民不同意征地方案,让引水计划停滞不前。安全稳定的饮水,是村民生产生活的头等大事,拖不得等不得。为此,山门村决定召开此次协商会。

  “埋了水管,以后我的地还咋种?”“施工的时候误了农时,我的损失怎么办?”……会议刚一开始,不愿征地的村民首先发言,接连抛出自己的顾虑。面对这些颇有火药味的问题,村干部、党员、乡贤等参会人员讲政策、摆道理、说方案。“水管埋得深,埋好之后不影响种田,这个你们可以放心。”“耽误的农时,村里也会给补偿,绝不让你们吃亏。”“喝水不方便,全村都闹心,要是通了自来水,大家都受益,你们也是受益者。”……参会人员充分表达,一起商量,对原先的方案进行优化。最终,村民们的心结逐渐被打开,原则上都同意了征地方案。

  “化解矛盾分歧的办法很多,议事先行、有事好商量,是最有效的一招。”山门村党总支副书记王成告诉记者,该村以协商委员会为载体,村里的大小事务都通过共商来决定,特别是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,广泛听取意见建议,决策结果反映群众诉求,可以从源头上化解基层矛盾。山门村自2012年至今无人越级上访,自2015年至今无人员犯罪,做到了乡村平安、百姓安居。

  “搭建协商平台,化解基层矛盾,已经成为宁国成熟的基层治理模式。”宁国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彭小强告诉记者,该市乡镇(街道)、村(社区)已全面成立协商会,建成了市级部门、乡镇(街道)、村(居)、村民小组四级协商对话平台,围绕事关经济发展、基础设施建设、民生工程、生态环境治理、教育、医疗、卫生等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实际问题,通过召开协商会、“老乡说事会”、“乡间夜谈”等方式,邀请村干部、党员代表、乡贤代表、当事人等积极协商。

  仅去年,宁国市19个乡镇(街道)通过协商会平台共计化解矛盾500余次。

  成立理事会 激发主动性 

  在宁国市汪溪街道古林村包梅自然村,砂石铺就的路基基本成型,搅拌机、翻斗车等工程设备已经到位,即将开始浇筑路面。“过不了多久,一条平坦宽阔的村路将连通这里的家家户户。”古林村党总支书记、主任胡大龙提了提嗓音说。

  过去由于缺乏村庄规划,包梅自然村房屋建设密度过大,只有一条能容纳两人并行的土路。拖拉机开不进,下雨天全是泥,严重影响了村民的生产和出行。

  为了改变村里的交通面貌,包梅村召开党员扩大会议,倡议启动包梅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,建议自主筹资、投工投劳,党员带头拆自家围墙、亲身参与整改。会议现场自主选出了由老党员、村民组长、村民代表15个人组成的包梅村村庄治理理事会,村庄治理的所有事务由理事会处理。

  今年2月19日,包梅村确定村庄道路修建路线、筹资和投工投劳方式。随后,一份捐资治理包梅村环境的倡议书发到村微信群里。党员带头捐款,村里父老乡亲纷纷支持,共收到捐款3.8万元。除了捐款,许多村民为了修路主动让出自家的土地,拆除自家房屋。65岁的村民陈巧云听说村里要修路,主动响应号召,把自家新建没几年的院子、厨房拆了,让出修路空间,自费在旁边另起了一栋屋子。在包梅村,像刘巧云这样为了修路无偿将老房子拆除的村民,还有20多户。

  “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最终受益者是村民,理应让村民‘唱主角’,成为建设的策划者、参与者、推动者。”宁国市农业农村局农村社会事业促进科科长赵林火表示,过去有的地方在农村建设上存在政府代替包办,出现了“干部干、群众看”的现象,结果政府投入大,群众可能还不满意。宁国市在乡村振兴中坚持强化党支部引领,充分发挥党员带头作用,强化村民主人翁意识,在农村村庄规划编制工作中,合理划分政府、村组织与农民的权力边界。通过村民座谈会集体讨论、挨家挨户征求意见等多种方式,集思广益、群策群力,推动形成“政府主导、群众参与、团结一心、共谋共建”的良好工作局面。

  近3年来,宁国市农民群众投工投劳超过1.2亿元,筹集民间资金3000万元参与乡村建设。

   管好微权力 倡树文明风 

  村级“微权力”事关群众切身利益,向群众阳光晒权,让群众广泛监督,可以有效促进基层治理。宁国市围绕农村“三资”管理、工程建设、征地拆迁、保障救助、行政审批等权力集中、群众关切、问题突出的权力事项,制定“微权力”清单目录,推进权力事项“一单清”。

  走进港口镇凉亭村,一座崭新的“清廉长廊”格外引人注意。自该镇纪委将村级“微权力”事项重新整理并统一更新在长廊两侧的宣传展板上以来,村民们隔三差五地就会聚集到长廊上仔细观看查阅,将涉及到个人切身利益的权力运行程序、内容等牢记于心。“一目了然的清单,让村民可以清晰掌握村干部们的权力,方便群众监督。”港口镇相关负责人介绍说。

  与之相类似的,还有宁国市河沥溪街道办事处近期对其微信公众号所作的提档升级。此次升级的一大亮点就是专门搭建了街道村级“微权力”运行监督平台,相关政策法规和重要通知公告、办事指南及街道下辖8个村(社区)的村务公开事项,都在此平台上及时进行了公开。“打开微信,村干部有什么权力、该做什么事情,大家看得清清楚楚。”当地一位村民说。

  做好乡村治理的主人翁,不仅要监督公权行使,还要加强自我管理,倡树文明新风。彭小强告诉记者,针对红白喜事大操大办、人情消费负担沉重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,宁国市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载体,号召党员干部带头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,带头做到“婚事新办、丧事简办、喜事廉办”,引导群众转变观念,并将移风易俗纳入村规民约、居民公约。

  此外,宁国市还结合农村现有人口特征,开展“小手拉大手”“十星级清洁户”“文明家庭”“美丽庭院”等形式多样的评比活动,激发农村妇女、儿童、老人(老党员、老干部)、乡贤等群体的活力,共同参与乡村卫生整治,共建共享文明美丽家园。(安徽日报 李浩

责任编辑:

夏 奎